鍋具材料選購指南
鍋具材料有銅鍋、鋁鍋、鑄鐵鍋、碳鋼鍋、不鏽鋼鍋、陶土鍋等系列,選購時要看兩點,一是鍋子整體最主要的材料,決定了導熱快慢;二是接觸食物表面的材料,決定了耐酸程度和安全性。
基本上,鍋子越薄導熱越快,也就是所需預熱鍋子的時間越短。而相同條件下,常見6種材料導熱排名依序是 銅>鋁>鑄鐵~碳鋼>不鏽鋼>陶土。
參考指標:熱傳導係數 k = (Q/t)(d/AΔT)
解釋:熱傳導係數越大,表示相同時間溫差面積厚度條件下,傳遞的熱越多
材料比較:銅(401)>鋁(235)>鑄鐵~碳鋼(43)>不鏽鋼(14)>陶土(1.5)
通常導熱快的銅、鋁會做成比較薄的鍋,發揮材料本身優點,很快就把溫度提上去;導熱慢的不鏽鋼、陶土會做成比較厚,強調蓄熱效果。
鍋子表面材料如果有金屬,就不耐酸,烹煮蕃茄檸檬汁這類食物可能溶出一些物質;如果容易刮傷,可能會露出鍋子裡面的主體材料(通常是金屬)。不耐酸或容易刮傷的鍋子,清潔保養就比較麻煩,也不建議放洗碗機。
接下來簡單介紹6種鍋
1. 銅鍋 Copper
常見的銅鍋多是接觸食物那一面用不鏽鋼或錫的複合金鍋,比如Mauviel就有用不鏽鋼的M’héritage系列,和鍍錫的M’tradition系列。如果是全銅的鍋,通常會標示只能煮甜食。
2. 鋁鍋 Aluminum
鋁很常用於多層複合金鍋的夾層,又輕又導熱快又比銅便宜。大部分不沾鍋其實主要導熱材料就是鋁,只是表面上了PTFE或陶瓷塗層。如果是全鋁鍋,比如鋁雪平鍋,則接觸食物的表面材料是氧化鋁。
鋁因為活性很大,一接觸空氣就會在表面形成很薄的氧化鋁,這層氧化鋁本身有保護作用,但是輕易就刮掉了。另一種方法是陽極處理,在鋁的表面形成較厚的陽極氧化鋁(anodized aluminum),比普通氧化鋁堅硬一點。
關於PTFE塗層,代表品牌是Teflon不沾鍋。PTFE超過204℃會開始產生有害物質,並有塗層脫落問題。以前製造過程大概是這樣:中間一層鋁,外面包著PTFE和PFOA,烘燒後排放了大部分PFOA,只留PTFE在鍋子上。PFOA的作用是幫助PTFE固定在鋁的表面,後來因PFOA是一種對環境有害物質,政府呼籲廠商降低PFOA排放量,廠商就改用新物質取代PFOA,其中著名的是GenX,這些新物質有什麼影響還不確定。
3. 鑄鐵鍋 Cast Iron
是鐵礦煉製後的灰口生鐵,含碳量介於2%~4.3%,含矽量介於1.25~3.6%,並含有錳、磷、硫等元素,常見品牌如Lodge。鑄鐵鍋再上陶瓷塗層就是鑄鐵琺瑯鍋,比如Staub、Le Creuset。
鑄鐵鍋和鋁鍋,如果烹煮酸性的番茄醬或鹼性的豆子,都會發現比較多的重金屬。詳見A Follow-Up Study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Leachability from Household Cookwares。
4. 碳鋼鍋 Carbon Steel
是生鐵再煉製減少碳的碳素鋼,成分只有鐵和碳,依含碳量又分為高碳鋼(0.6%~2%)、中碳鋼(0.3%~0.6%)、低碳鋼(0.02%~0.3%)。常見品牌如de Buyer。
5. 不鏽鋼鍋 Stainless Steel
碳鋼再加上防腐蝕元素鉻、鎳就是不鏽鋼,並含有矽、錳、鎢等元素。我們說的不鏽鋼鍋,基本都是不鏽鋼包夾著鋁或銅的多層複合金鍋,如果只有不鏽鋼就變成保溫鍋了。
常見的304不鏽鋼含鉻量18%含鎳量8%,也就是18–8不鏽鋼,接觸食物的表面材料是氧化鉻,是金屬鍋具中比較耐酸的,但仍要避免長時間接觸酸性食物,有鉻、鎳問題。
不鏽鋼可分為5個系列
① 鉻+鎳+錳 200系列
把300系列中的鎳換成廉價的錳,防腐蝕性不如300系列。
② 鉻+鎳 300系列
含鉻量介於16%~25%,含鎳量介於7%~20%。其中常見的302鋼和304鋼都是含鉻量18%含鎳量8%,也就是18–8不鏽鋼,兩者區別是304鋼含碳量較低。304鋼再加入2.5%的鉬就是316鋼,可抑制在鹽水環境的孔蝕現象。
③ 鉻 400系列
含鉻量介於12%~30%,不含鎳或含鎳量<2.5%。其中常見的430鋼含鉻量17%,但因為不含鎳,防腐蝕性不如300系列。
④ 低鉻 500系列
含鉻量介於4%~6%。
⑤ 600系列
含鉻量17%含鎳量7%,再加入少量元素如鋁、銅,用於增加強度。
6. 陶土鍋 Clay
泥土經火燒製的東西,根據原料和燒製溫度不同,又可細分為土器、陶器、炻器、瓷器,常見烹飪的陶土鍋屬於陶器。再探討下去,根據黏土產地和燒製方法不同,又有不同稱呼,比如日本的萬古燒、伊賀燒。
陶土鍋的原料是黏土,是矽酸鋁鹽礦物,各地區地質不同,所形成的黏土成分也不同。鍋的表面有一層釉,是一種像玻璃的塗層,要注意是否含鉛。FDA有發現標示無鉛的陶瓷製品卻含鉛的情況,另提到可使用lead-testing kits自行檢測。
燒製溫度由低至高可細分為土器、陶器、炻器、瓷器
①土器/瓦器/粗陶器 Earthware
黏土(矽酸鋁鹽礦物)為原料,不上釉,燒製溫度在700~800℃。
②陶器
黏土為原料,燒製溫度在900~1200℃,吸水率>10%。
③炻器 Stoneware
黏土為原料,燒製溫度在1200~1300℃
④瓷器 Porcelain
高嶺土為原料,粒細色白,燒製溫度約1300℃,成品接近玻璃狀態,氧化矽氧化鋁的含量最高,吸水率最低約0.5%。土器以外的可上釉彩,方法分為
①釉下彩,坯體先彩繪,再上透明釉約1200℃燒製。
②釉中彩,胚體先上透明釉800℃燒製,再彩繪,再上透明釉約1100℃燒製。
③釉上彩,胚體先上透明釉1200℃燒成白瓷,再彩繪,再約800℃燒製。
總結一下挑選鍋具的兩個要點:
一是鍋子整體最主要的材料,決定了導熱快慢。導熱效果依序是 銅鍋>鋁鍋>鑄鐵鍋~碳鋼鍋>不鏽鋼鍋>陶土鍋。
二是接觸食物表面的材料,決定了耐酸程度和安全性。比較耐酸的是 陶土鍋、陶瓷塗層的琺瑯鍋、PTFE塗層的不沾鍋,其次是不鏽鋼鍋。不耐酸的是 全銅鍋、全鋁鍋、鑄鐵鍋、碳鋼鍋。最後可能會發現沒有哪個鍋是絕對安全的,只能盡量依建議方式使用。
引用內文請註明本篇文章網址
轉載請聯絡作者 matchanotmocha@gmail.com
平時我會在Instagram @matchanotmocha寫一點日常家庭料理,與大家分享。